指导针灸推拿治疗

  针灸与推拿疗法,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,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处部位上取穴,通过针灸或推拿,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,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
  针灸、推拿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常用治病保健方法。经络能够通行气血,沟通上下内外,联络脏腑形体官窍,感应传导信息,协调阴阳,同时又是病邪入侵和疾病传变的通道。利用经络的这些特性,用针灸、推拿等多种方式刺激腧穴,以达到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,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。腧穴是经络气血转输交会之处,又是病邪侵入脏腑经络的门户,所以刺激特定腧穴,通过经气的传导作用和脏腑的反应来调整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,可恢复体内阴阳的相对协调平衡。由于经络在人体分布上呈密切联系的网状结构,因而针灸推拿在治疗学中有着整体性调节的特点,即刺激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、系统的正常或异常功能产生影响。如在针刺麻醉产生镇痛效应时,还对有关系统的功能实施多方面的调节,因而手术中干扰减少,血压、脉搏维持稳定,同时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轻,合并症少,恢复加快。因此,针灸的调节作用大多不是直接针对致病因子或病变组织,而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经络气血和脏腑功能而实现的,是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状态,又较少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治疗方式。针灸处方中的配穴原则,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。经络是按一定部位循行分布的,所以取穴的基本原则是“循经所过,主治所及”。又由于经络循行有交叉纵横、错综分布的现象,所以有变通的取穴原则。常用的循经取穴、十二经表里配穴、输募配穴、阴阳配穴以及某些特定的配穴法,都以经络的循行为依据。

  此外,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针刺麻醉,以及电针、耳针、头针、穴位注射、穴位结扎、穴位埋线等治疗方法,同样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。这些疗法的发展和应用,又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经络学说。